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文字因緣<談封淑英女史>

一三年七月廿七日与黎佩娟女史相约至普藝拍賣行参觀拍賣. 拍賣品有字畫,印章,墨硯,玉器,玉石擺件,舊木家具及陶瓷噐皿等. 早上十時半起拍.參与者须交一萬元按金後獲發一號牌,俾舉牌作競投之用.吾十一時半始至,女史早已在座相侯矣. 吾本無目的,以前從未參与此等場合,意欲一觀而已. 進塲不久便拍至48号封淑英女史作<竹石圖>. 畫心约為十二/廿八吋,畫上以正楷題詩一首曰:『平安日報倚庭除,弄月吟風意自如.挺節欺霜長不屈,虛心留得載經書.』上欵為 『乙未註乙未為公元1955, 距今58,欠二歲便是一個甲子矣.仲春題奉  永康道長清品』. 下款題『封淑英』,鈐白文 『封淑英』三字印. 右下角鈐『三酉山人』藏印.: 三酉者,酒也.豈道人為高陽酒徒耶?.  設色紙本連鏡架,底價千五. 吾一睹此畫,心中驀然一動.乃倩女史出手,經數口價,竟以千八元投得. 為之歡忻不已. 吾意作者封玉英女史生平作風低調,未為世人所熟悉,所以此畫輕易遂歸吾手,亦緣分也

封淑英女史乃近代閨秀詩詞大家,尤以回文最擅勝場. 其作品傳世者有在五十年代初,大華書局出版之<封淑英回文詩集>,<蘭香吟草><荷花詞葉>,和在晚年皎依基督後所寫之<靈臺之歌>. 其文學造詣之深,睽諸近代百年之闺秀作家,恐無出其右者. 吾多次在網上搜尋其生平,俱僅見寥寥數字,語焉不詳. 尚記在七八十年代時,故友陳明真兄曾纍語余曰:「吾遇詩詞文字有不解處,即電叩諸一位老人家,以求指教.」後來我才知道他口中的那位老人家,就是隐居新界,深居簡出,謝絕應酬之封玉英女史. 明真道兄去世前數年,以一叠封女史之回文詩集之手稿影印夲相贈於我,囑善為收藏. 可惜我當時對封女史認識不多,未有詳叩明真道兄与封女史之交情係如何建立者. 後得暇捧稿細閱,方悉女史文學造詣之深邃,再欲以詢其生平, 然明真道兄亦捐舘矣,惜哉! 後以質諸馬銘昌兄遺孀鲍錦蓮女史,則曰:「記憶在七十年代初,吾夫婦隨一眾文友,曾前往新界元朗封氏夫婦家中作客,品嘗她家廚做的盤菜,滋味雋永,一宴難忘. 座中女主人年约五十,個子很纖小,極清秀端雅,衣民初盛行的斜襟圓擺上衣,長裙,話音細細,舉止温文,好一副民國大家閨秀的氣派. 由於年代太久了,僅糢糊記得當年同席者有劉秉衡,羅叔重,陳荊鴻,龍子鐸,陳明真等輩,俱已作古人久矣.」 余生也晚,無緣得仰前輩風儀,今夤緣先得詩稿,再得其畫作,欣慰之餘,特書數語,以誌此段文字因緣云爾.

癸巳立秋前十日,浩明書於香爐峯下.

附錄:
  《封淑英回文诗集》,三十二页,线装一册,大华书局一九五一年七月一日发行,体式为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及五言六句古诗,凡收回文诗一百首。首为惠州康大德序,骈四俪六,好在并未完全失于空泛,其谓:友人封淑英女士,蕙质兰心,聪明冰雪;素工文翰,尤擅歌诗。艳词填写,可同黛玉争辉;回纹织裁,足与苏蕙竞秀。所谓艳词填写,可同黛玉争辉,大体可以说明这一册回文诗集的总体内容和艺术风格,集中诗,多抒写日常悠闲生活和轻闲哀愁,如《春兴》、《秋心》、《采莲》、《居怀》、《偶感》、《山游》、《夜咏》、《钓雪》之类,从诗题即可见一斑。次为胡百富、白韵松、陈则恭、刘用三等十人题诗题词。再次诗集正文,正文之首又先为一幅藏头回文诗,将四十八字围成一圆,每句末一字为下一句首字,从字起读,按顺时针旋读为:花褪笔文伤贱价,价无珠晦减才华。华沐雪藕调炎夏,夏长消倦看流霞。霞墨寄情诗有画,画梅一幅半轻纱。纱窗倚闷独居家,家国为怀感落花。按逆时针旋读为:花落感怀为国家,家居独闷倚窗纱。纱轻半幅一梅画,画有诗情寄墨霞。霞流看倦消长夏,夏炎调藕雪沐华。华才减晦珠无价,价贱伤文笔褪花。逆时针旋读得到之诗,即为顺时针旋读之诗的回读。
 
    
关于回文诗的起源,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回文为道源所创,但具体不可考,现今能见到最早的回文诗,当为西晋苏伯玉妻的《盘中诗》,但《盘中诗》算不得严格的回文诗,因其只可旋读而不能回读。真使回文诗光芒耀眼的,则是东晋前秦大将窦滔妻苏蕙编制的《璇玑图》。图以彩锦织就,长宽各八寸,中有汉字八百四十一个,纵横二十九行排列,纵读,横读,斜读,返读,按颜色读,回还往复,莫不为诗,历代不乏孜孜以求的解读者。明人康万民、康禹民撰有《璇玑图诗读法》,解读出各体诗七千九百五十八首;清人李汝珍在其所著《镜花缘》,假借小说中才女之口,也详细介绍了解读方法及其解读成果。自《璇玑图》始,回文诗备受文人雅士注目,并还创制出诸如十字图、多丽碑、百花屏、梅花三弄、太极图等各种奇巧异形的回文诗。
  
  回文诗创作自然要有高超文学修养,但因其高难度的特殊体制,创作回文诗时,感情的抒写往往迁就于文字技巧的运用,甚而文字技巧的重要性超越了感情的抒写,因此回文诗创作很大程度上成了技术性写作,于是被视为文字游戏,虽历代都有名家创作,也不过偶尔为之,并不当回事。由此,成集的回文诗词集少之又少,仅有宋人桑世昌《回文类聚》,清人朱存孝《回文类聚补遗》,朱象贤《回文类聚续编》,万红友《璇玑碎锦》等屈指几种,且都为搜罗众多人创作的总集,个人独立成集的回文诗词集几不可见。个人创作回文诗词集的少见,究其原因,首先自然是难度大,要求高;其次,诗词毕竟是用于抒写情志,而回文诗词的创作难度,不适合情志的更好抒写;再次,则是被视为文字游戏,文学价值不高,不受重视。但回文诗词充分展现了汉字非凡魅力,其艺术价值完全在文字游戏的简单概括之外,其它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造就回文诗词这一文学体裁,它是一种艺术美的体现,更是智慧的展现。
  
  回文诗起源于闺阁,内容的纤弱和狭窄是自然的,封淑英这一回文诗集也不例外。但这不是关键处,重要的是独力创作了这一回文诗集,这是一种切实努力。据资料,此集之外,封淑英尚还有《兰香吟草》、《荷花词叶》、《灵台之歌》等诗词集,前两种亦属回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