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從張丹斧先生的一首題畫詩說起>
午欄花發趁仙容,苑草牆苔認脚踪.
惹得詩心清到骨,送茶滋味比茶濃.
此民初名士張丹斧先生之題畫詩也. 張丹斧(1868-1937),江蘇儀徵人.民國名報人,曾主编<大共和日報>,<神州日報>等. 亦是<南社>和<揚州冶春後社>成員. 鴛鸯蝴蝶派之骨幹人物. 學問很好,能書能畫能印,齋名伏虎閣,瞻藨庵,有環極館印譜傳世. 為人玩世不恭. 掌故家郑逸梅先生说他當年外號<文壇怪物>.
在董橋先生的<千秋歲>一文中有如下的描述:
「四十多年前西環古玩店裏見過沈泊塵漫畫真迹,民國初年作品,畫仕女,一叠六七張,
紙很粗,微微泛黃,呈霉斑,有的沒款,有的題了幾個字。一張仕女小鳳仙高領裝扮,
手捧茶盤走近房門邊裹足遲疑,髮髻端麗,側影清秀,老穆喜歡,很想要,老闆不讓零
買,說一叠一組有人議了價,四十五塊錢,一毛錢不減。老穆悵然。今年五月吳浩然送
我一冊他編著的《老上海女子風情畫》,收沈泊塵新新百美圖一百九十一幅,每幅張丹
斧題詩,第一六四頁那幅跟老穆想要的那張真迹六分像,多題了七絕一首:「午欄花發
趁仙容,苑草墙苔認腳踪。惹得詩心清到骨,送茶滋味比茶濃」。沈泊塵字伯誠,筆名
蝸牛,浙江桐鄉烏鎮人。」
以詩來看,這詩是做得很不錯的. 試閉着眼想像一下這詩的畫境和意境:
正值三春時節,一個陽光普照的正午, 苑中绿草如茵,繁花正茂. 主人公方坐在药欄邊的百花亭裏執卷午讀吟哦. 旁邊站了一位麗人,正在忙着為他煎茶. 這是畫中情景. 接着说到主人公的心情了, 佳人那像仙子般明艷照人的俏臉兒令花兒都要趕着開放,希望借借她的光令自己開得更美麗. 所以詩人下了個「趁」字. 請留意不是「襯」. 两字意思差遠了. 奇怪, 她怎樣會尋得到這裏來呢? 原來麗人很有心思,由於早上下了一陣小雨, 她細心地跟着花園裏我行經的草徑和牆邊青苔滿鋪的台階上的脚印,慢慢找到亭子裏來,要為我烹茶,伴我讀書品茗. 她的情意深深感動了我.這番情味比茶味濃多了. 使我不由得情不自禁, 為她寫下刻骨銘心的詩篇.
執筆至此,不由得意馬心猿起來. 且看何時請一位畫家友人寫下此圖,然後自題此詩於其上,以奉细君,亦閨中一樂也!
至於沈泊塵先生,乃浙江桐鄉人(1889-1920), 著名的漫畫家. 在1918年9月創刊的中國第一張漫畫報刊<上海潑克Shanghai Punch,又名: 泊塵滑稽畫報> 就是他和他的两位兄弟共同創辦的. 以<反外侵華,針砭時弊,以古諷今,>為宗旨.對民國初年的軍阀混戰局面,大加鞭撻,亦揭露外國侵華之野心不死. 在中國民主啟蒙時期的五四運動中,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 也可算是中國<小人書/公仔書>的鼻祖了. 可惜<上海潑克>只出了四期,到1920年就因沈先生的逝世而停刋了. 關於沈泊塵先生的家世, <大成>雜誌的沈葦窗先生(1918-1995),在《記從兄沈泊塵》一文中提到:
「祖父右亭公生子女九人, 泊塵是三房長子, 能毅, 叔敖是他的胞弟. 我父季璜公行九,
娶我母徐太夫人. 婚後居上海之台灣路, 侄輩到上海求學, 多住我家. 我家兄弟都以
'學'字排行,泊塵名學明,家兄吉誠名學謙,我名學孚. 我生在台灣路,大約我出世未久,
這位'明哥哥’便去世了! 沈泊塵卒于一九一九年,得年僅三十一歲. 沈泊塵兄弟三人
曾合辦<上海潑克>畫報, 為中國漫畫報刊的始創者. 陳定山就説:'上海報紙之有漫畫,
始於沈泊塵.若黃文農,葉淺予,張光宇,正宇兄弟,皆為後輩矣.'」
說到<大人>和<大成>這两本先後都由沈葦窓先生出版的雜誌, 不得不承認這是我在香港生活了幾十個寒暑, 由1962至今,都不能忘懷和不忍拋棄的好雜誌. 在1995年移民的時候,我一古腦兒把它全帶到美國,也許不齊全,但也應足夠陪伴我渡過在異鄉的晚年矣. 說到<異鄉>,不禁想起蘇東坡在他的一首詞<定風波>中的結句<此心安處是吾鄉>了. 全詞如下
蘇轼 <定風波>
序: <王定國歌兒,曰柔奴. 姓宇文氏,眉目娟麗, 善應對, 家世住京師. 定國南迁歸. 余問柔:
「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應乞與點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齒, 風起,
雪飛炎海变清凉. 萬里歸来年愈少, 微笑, 笑時猶带嶺梅香.
试問嶺南應不好? 却道: 此心安處是吾鄉.
我很佩服蘇軾有這麼好的學問,寫出如斯佳句. 但更佩服的是具此心胸的歌姬–柔奴. 我沒蘇軾的學問, 也沒有像柔奴的豁達胸懷, 又學不來明代-理學大儒王陽明先生的:「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境界. 只好將就點, 將「心」字改成「身」字, 仿清-鄭板橋的六分半書, 在紙上塗下<此身安處是吾鄉>七個大字, 壓在美國家中的桌子上, 用來安慰自己. 因為自知資質駑鈍, 如要修到<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境界, 恐怕還有一段日子也. 所以只好先安「身」為上. 待「身」安妥了, 慢慢安「心」不晚也!
壬辰歲盂蘭節翌日記於暑窗之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