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西安洛陽二京遊記

    西安洛陽二京遊記
「都邑華夏, 東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據泾.  宮殿盤郁, 樓觀飛驚. 圖寫禽獸, 畫彩仙靈.  丙舍 (偏殿也) 傍啓, 甲帳 (以珠玉綴成之帳簾) 對楹. 肆筵設席, 鼓瑟吹笙. 升階納陛 (階者级也, 宮殿之級曰陛), 弁轉疑星 (弁者冠也, 此謂眾文武大臣參見皇上時, 帽子上的寶石閃爍如星也). 右通廣內 (大殿之右通去藏書的廣內殿).  左達承明 (大殿之左是諸臣僚開會之承明殿). 既集墳典 (廣內殿藏集天下圖書典籍的地方), 亦聚群英 (承明殿乃文武大臣之會議所在).

上段文字乃兒時啓蒙時所讀之三本紅皮書之一「千字文」中句也.  小時背之, 不明其意, 所謂「念口簧」而已. 今歲甲午, 吾已屆從心所欲之年矣. 於新夏佳日與雄弟同作两京之遊. 一睹秦漢以迄隋唐盛世之風釆. 歸而執筆為記, 腦中自然浮出以上一段「千字文」, 其所述者乃漢迄隋唐盛世時之西京-長安及東京-洛陽之景象也.  與此遊之印象大相吻合, 不禁為之歎曰: 「古人文字, 誠不我欺也」.

攷今西安, 乃今曰陝西省之省会. 古名京兆, 長安, 又名西京.  位處黃河流域關中平原 (八百里秦川) 之中部. 南依秦嶺, 北臨渭水, 乃中華民族之發祥地乃自西周秦漢以迄隋唐以來共十三朝之古都市內有渭涇二水滙合於此而入黃河.  因涇水清而渭水濁, 故成語有「涇渭分明」之句.   洛陽, 乃今河南省一市, 古稱豫州, 雒邑, 雒陽.  其北乃洛陽山, 南臨洛水. 故名. 又称東京, 東都. 武周 (武則天) 時稱神都. 乃夏商周漢魏隋唐五朝之古都也. 「千字文」中句云:都邑華夏, 東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據涇. 」即分別指西京長安及東京洛陽而言.


5/10 第一日, 港睛, 午登机.旁晚六時抵西安時雨. 六時四十五分乘車離机場, 歷二小時車程抵市區, 先往一小酒家晚膳, 酒食以蔬菜為主, 肉甚少, 然厨藝甚佳. 上菜之碟子款式無一相同者.  膳罷至「建國酒店」已九時十五分矣. 全团只廿一人, 甚好.


5/11 第二日.  六時半起, 七時於酒店地下餐廳進早餐, 座對庭園, 環境甚佳, 食物中西日式俱備, 甚豐. 七時四十五分登車出發往<秦始皇陵兵馬塚>. 途中車經<驪山華清池>景區. 車行半小時便至皇陵附近停車場下車 步行约五分便至售票處. 門票一百八十元, 不平也.  我團收费较高, 因已包所有參觀景點之入場费也.  我年逾七十, 故免票導遊謂回港時退回, 也公道. 時有團友往尋厕所, 片時即返罵曰「農民私營厕所, 小解每次一元五角. 吾且忍之 」. 八時半魚貫入閘, 還要打指模方可内進, 真是門禁森嚴. 進内乘電瓶車往, 二分鐘便至矣.   園中一大花坪, 前有牌曰: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花坪後遠處是個圆拱形建築物是<秦兵馬俑一號坑大廳>, 其右鄰一列顯得特別矮小的陵闕式建築物乃<秦始皇帝兵馬俑二號坑遺阯大廳>, 右侧遠處為一高台城樓式建築乃 <秦始皇帝陵文物陳列廳>. 我等先往<文物陳列廳>看出土修復後之二輛銅馬車. 所見乃一立俑馬車及一坐俑者, 車俱為四馬所牽.馬類蒙古馬, 體型並不高大, 高耳短鬣, 纓勒缰轡俱全. 側一馬首有纛 (羽飾也).  立俑車之四馬白身而带黑斑, 各各不同. 然皆豐神俊逸車僅設一站台, 有傘盖, 備箭弩, 應為戰車之屬坐俑馬車之四馬為棕色而帶黑斑者. 有車廂, 廂後敝而上有蓬馭者坐於厢前. 乃乘具也.  形制極其精美.  觀畢出, 往遊二號廳, 廳內都是發掘中之土坑原貌, 無可觀也. 行一遍出往一號廳焉一號廳之一號坑乃三個已發現之坑中最大者. 230米闊62, 面積有萬四千平方米, 現已開掘者僅約四分一弱而已.  已出土之陶俑, 陶馬近二千件, 木馬車廿輛.  這坑內分為十一個巷洞, 洞底铺磚, 两旁列柱為墙, 俑置巷洞之中, 填以土袱. 頂密架木梁為棚頂, 上復蓋以草蓆, 蓆上置土以蔽之.  遂不為人所見焉.  今將將開掘出来之陶俑修復後, 置於原出土之坑內或地上, 以供遊者觀赏亦有部份巷洞仍在發掘中者, 其中所見陶俑無頭者甚多而巷洞底之青磚層猶清晰可見也.  觀罷出廳, 僅九時半, 此遊才一小時耳.  在園中小憩约半小時方始離開穿後花園而出, 過一大圆臺, 上有铜雕奔馬一群. 遠看尚可, 近觀之則雕塑工藝劣甚, 全無神釆. 与在義大利, 班牙所見之雕塑相比, 直是不堪入目.  路旁有為遊人造像之攤檔, 教人穿上道具, 扮將軍大臣, 扮皇帝后妃拍照者. 一對小男女扮作帝妃, 站在九曲橋畔留影, 做個皇帝夢. 臉上的表情比毛主席習主席還要幸福也.   十時半抵一絲綢廠名「秦錦堂」者參觀.  該店門作城樓式建築, 墻上一樓, 單簷竭山頂, 六柱五間, 相當壯觀. 城牆上豎立三個徑逾二米之大字, 寫得龍飛鳳舞, 乃店名「秦錦堂」是也入内, 正廳一大圓龕, 中置發明蠶絲之鼻祖「縲祖」立像, 金身, 高髻, 身披薄羅羽衣, 恍如敦煌之飛天造像, 真不倫不類之至. 其右櫥窗置漢与清朝之皇帝龍袍各一其左偏廳一, 擺設甚雅. 青磚為牆, 方磚為地. 牆側各懸古山水畫軸一, 中懸瓷屏四, 俱珠山古人物故事瓷畫.  其上柚木橫匾, 隸書「秦錦堂」三字.  其下供桌, 上置一挖釀玉石瓶梅插屏及一漆雕提籃. 兩側花几, 各置方口六角身釉裏彩將軍帽瓷瓶一.  中間硬木方桌, 上置茶具, 側配二椅, 俱同一顏色, 花款,材質者. 頗為難得也.
內堂為剌綉畫廳. 其中有数幅亂針綉畫颇堪欣賞者. 中一題「藏女」者, 32x24”, 一盛裝藏女牽一馬前立, 背景是一群藏人.  吾頗喜之, 詢價, 云是處理品, 原價二萬五, 今萬八, 那是港幣二萬四了, 一毛不減, 遂作罷.  另一幅題曰: 「風雨歸舟一漁娃」者亦甚佳, 價二萬五. 又有一人高之六幅大通景屏風, 上綉一群白鷺棲息於蘆葦之中, 白鷺或飛或止, 形態頗為傳神亦甚雅緻.  開價人民幣六千元, 實在不貴, 惜屏風之木質甚劣耳. 又進內堂看抽絲剝繭之過程及如何将一個蠶繭撑開到8x4’, 然後一層一層的叠成一張絲綿被. 絲綿被是論斤計價的, 幾十塊錢一市斤, 實在不贵.  唯不知那放在飾櫃內的絲綿被會否是水貨而已觀畢隨往午膳, 膳罷往遊「唐-大明宮遺址」.

下午一時十五分到「大明宫遺址公園. 諾大的公園內除了疏疏落落幾株樹和一個兒童遊楽場外, 就只有個大明宮遺址門樓, 樓下面幾個土坑和一間電影院而已買票進了大明宮門樓, 其內大堂放了幾個大明宮的模型, 介绍唐朝時大明宮建築群的布局.  到了地下厅, 看到的只是幾個土坑, 什麽都没有.  跟着去電影院看一場廿分鐘3D電影「大明宮傳奇」, 票價五十大元每人發個紅綠眼鏡, 立體效果很可憐, 就像兒時五十年代在澳門域多利戲院, 拿個用紅綠玻璃纸黏成的纸皮眼镜看的效果一樣據聞中央政府發下六十億元來重建大明宮, 但六十億花光了, 就只建成這樣子.  老百姓問大老爺, 官老爺說錢都賠給被徵地的農民了.  所以農民都成了財主. 真是信不信由你, 不由你不信也. 不到三時, 便離開了.

跟着下一站是<小雁塔>. 三時四十五分, 車抵一極挤迫擁塞的市集. 下車步行不數武便是新建之<小雁塔>山門山門三楹两進, 竭山頂此位置原是唐代「薦福寺」的「南山門」. 「薦福寺」乃唐代的皇家「翻經院」, 當年之「小雁塔」乃寺內一「浮屠」而己.   門匾由左至右隸書<小雁塔>三字. 門联亦隸書曰「高廟御賜, 不圯百代, 鐫記歷朝帝王上下史; 古塔偉岸, 佇立千載, 不徵帝都民安古今事」.此联平仄欠妥, 對仗不工. 隸法古怪, 不知何方高人所撰書也,    
攷唐之<薦福寺>今已蕩然無存, 舊物僅餘今山門後兩明清重修之碑亭, 殘破之唐代小雁塔及置於道旁之帶人像獸像之石柱及石馬而已.  唯當年之規模, 今猶歷歷可考也. <薦福寺>南山門後, 左右本有「鐘鼓樓」「慈氏閣」「東西小亭」及「大雄寶殿」.  沿途两側都是偏殿. 越殿後一庭至「藏經樓」.   庭左之牆外有<方丈室>, 樓後即為 <小雁塔> 所在塔後有「白衣閣」焉.   而今除路旁尚餘三兩偏殿, 幾段舊山牆和經重修之小雁塔外俱無有矣.
跨進市廛中之「小雁塔」山門後, 右拐不遠便見二碑亭. 磚瓦結構, 寬约六呎, 深二尺, 高逾十八尺. 簷牙高啄向天翻捲而出, 簷脊上的裝飾尤其特別. 碑額上之浮雕圖案極為精美.  前後亭心均為圓拱頂之碑龕. 整亭結構之壯麗前所未之見也其一前龕內供奉彌勒佛畫像, 後龕未暇细觀.  另一亭前後分置明代重修<薦福寺>和「地藏王殿」碑記.   我等沿右面林邊小徑而前, 不久即一新建之「白衣阁」矣.  阁建於一高逾尋丈之石臺之上, 下有拱門貫通前後, 臺侧有石階以登.  上有閣, 三楹五進, 竭山頂. 四面圍以石闌, 非常壯觀.  以名思之, 相信是奉祀「白衣觀音」之所.   其後即<小雁塔>. 塔高十三層, 頂部份已圯毁, 亦建於一高石臺之上. 前後有斜階以登, 至臺頂為一石碑坊, 過坊數步即進塔之拱門矣. 石臺階下两側有小碑亭焉, 其制俱簡小於前者塔後復有二層高之「社會主義無名小廟」一所, 二樓外有直匾曰: 「服務群眾」, 樓下門聨曰: 「女皇賜御寺; 宝塔撑青穹 」.真彌勒佛之肚皮亦被笑破也!  未悉此荒唐小廟是否乃在獄中自刎之「江上數峰青」娘娘恩賜者. 若是, 則該聨是寫實之至矣一路復沿小徑曲折而前, 沿途路邊所見带石人石獸於頂之方形石柱甚多, 高矮皆備. 有獅, , 狻猊, 及諸式騎獸人像等等, 唯人像造型多不似中土人氏者.  途中遊人漸行漸多, 原來隔鄰是個公園.

五時左右, 至公園旁「西安博物館」矣.  館乃一築於高台上之二層高現代化建築物, 四面迴廊俱環似白石阑干. 後面是個偌大的庭園.  主庁中間是個類似北京天壇之圓穹頂. 亦颇壯觀進入展館大堂, 中央是一座唐代「薦福寺」的模型. 再入內, 迎面而來的是一巨幅唐絹彩繪, 色彩尚很鲜艶. 內堂中最引人注目者是一組真人比例的唐三彩士女俑及骑馬士女俑. 所有女俑皆身形豐滿, 其衣飭髮髻幾与曰本古代女性完全相同.   文官武將男女都有.   更出名者, 當然是唐三彩矣.  其最精緻的是一座「女官乘馬俑」一位身形豐滿健碩的女官, 頭上綰個緊緊橫互在脑後的辮髻, 衣束脚褲, 身穿中袖小圓領對襟藍袍, 骑一四蹄踏雪, 棕黃色帶白斑, 在奔騰中的駿馬之上. 騎者臉右側, 馬首左向, 盖馬正朝左轉弯也. 形態之美, 令人嘆為觀止.  除三彩釉顏色精美外, 人馬之形象也極傳神, 塑工精緻, 可以清楚看到人馬的肌肉筋胳隐然欲動. 真是一件稀世之寶.  其餘還有很多较小體積的人俑, 閹人俑, 馬俑, 駱鸵俑, 和各種奇形怪狀的鎮墓獸俑. 整隊的馬樂俑和女樂俑, 商旅馬驼隊俑, 男女官群俑. 和一些反映民間日常生活百態的小陶俑, 如洗兒, 行態, 坐態和玩疊羅漢雜技的兒童等. 其他還有些漢代馬俑和北魏之文官武士和女俑等除陶俑外, 還有北周 (公元557-581) 甘州刺史-康業, 墓中發現之石榻; 邯州剌吏-李誕之墓志和石棺. 更有涼州薩保 (商旅之宗教領袖)-史君之墓槨則更為罕見. 槨作五間三進竭山頂殿阁式形制, 四面俱浮圖, 槨前一扇嵌門釘大門, 高台階. 圖案都帶有明顕之西域風格. 其精細華麗直前所未見也.   餘者還有漢印, 漢白玉擺件, 清瓷等等, 令人有「如入山陰道上, 目不暇给 」之感.   觀罷出館, 己是黃昏五時矣. 穿館後之庭園而出, 繞過四面垂楊之玉帶橋, 再折回小雁塔, 沿來徑而返山門, 己五時半矣.

離開小雁塔, 经一小時車程, 六時半抵<香悅樓>晚飯.  飯罷又復一小時車程, 约下午七時半至<陝西陽光麗都大劇院>自费觀赏大唐樂舞.  此劇院對面是一列長長的古城牆, 其上有歇山頂, 殿閣式二層城樓, 高甍飛簷, 極為雄偉壯觀. 進麗都大劇院門, 先查票, 然後由唐朝盛装女侍帶領入座.  大舞台前半圆形大庁是飯庁, 環繞飯庁的三面是三層廂座, 仿彿有些Las Vegas 的賭場劇院之影子.  表演由八時開始, 節目是幾折中國唐朝化了的大型荷里活歌舞, 加上一齣佛教歌舞和一場口技表演, 期間只派清水一瓶, 每位收费二百三十八大元, 甚昂也.  散場後至門前看對面城樓夜景, 燈光照耀之下比黃昏更美.   比場內歌舞好看多了是夜返抵酒店已是九時半.  有数年青團友, 還要打的到步行街夜市一遊. 吾兄弟年老神疲, 不作他想, 找周公去矣.  盖明日還要提早半小時出發, 往遊西嶽華山也. 翌晨詢之: 夜遊樂乎? 答曰「今不如昔, 不去也罷 」.


5/12 第三日. 晨六時起, 六時半進早餐, 七時半登程, 經两小時車程方抵「華山西峰」脚下之「西索道停車場」. 時已見登山遊人, 絡繹不絕矣.  於此上眺遠方之西嶽峯峦, 奇峰怪石, 高聳入雲, 壯偉非常.  導遊小馬哥甫下車馬上奔往購票大堂排隊買票, 蓋人龍長又長也.  遊山團體門票每位一百八十大元, 團體長者優惠票一百四十元. 另电瓶車連缆車上下山每程四十元, 共八十大元, 每位合共二百六十大元, 西峰遊, 成夲好貴也.  捱到十時方拿到票, 乃沿路步往入閘口, 約十分鐘便至, 驗票打指模入閘. 隨即乘電動小巴上山, 車沿山徑迂迴盤旋而上, 一路上風光頗佳, 十時半乃抵一大白石牌坊前下車. 白石碑坊五間六柱十一樓, 橫跨於登山道石階前, 至為壯觀.  坊額大書「太華勝景」四字, 字劣極. 旁有楹联,

上联曰穿通途, 舉頭红曰, 登峰造極, 壯揽太華風光」(:此上联句不順,又不叶).   下聨云跨天堑, 平步青雲, 橫空岀世, 閒賞玉井蓮花」(: 此与上联不協,對仗欠妥).         
看罷不禁失笑, 真是「高山滾鼓」, 「不通」之極, 未知何方高人所撰.  如此水平聨句, 置此遊客眾多之處, 實是出丑, 怪不得連下款都沒有也.  吾以其平仄對仗俱不妥之極, 一時興起, 乃沿用其意,為易數字, 改成一聨曰
                      
          越險途, 造極登峰, 白日當頭, 壯觀「太華勝境」;
         跨天堑, 橫空出世, 青雲平步, 閒赏「玉井蓮.                                
如此一改, 則平仄對仗都妥當矣, 呵呵!  牌坊雖是新建, 然形制甚佳, 其柱礎之設計与工藝亦可觀. 可惜如此文字置於其上, 真是佛頭着糞, 煞風景之至由此下車後, 還要沿階爬幾百级石級 (360), 才可到缆車大堂也. 乃越白石牌坊, 慢慢拾級而登焉.  一路上很多紫色的山花方正盛開, 吾忽得句曰「山花對我微含笑, 紫衫仙子下凡來」, 以聊慰登山之苦上了一小半路, 扯氣了, 要歇一歇, 才有力氣再前矣.  幾歇後, 見階級盡處一墨色牌坊在焉.  近觀之乃一鐵鑄牌坊, 世所罕見者也.  <敕建>牌坊, 三間四柱三重檐, 檐間上下二匾分別為「尊嚴竣極」及「天威咫尺」, 前後相同. 坊上之紋飾圖案及柱礎之造型繁複, 鑄工極細, 至堪欣賞也.
坊前柱上有联曰:  
   「普四方利物之恩, 康強福寿; 耀七氣素真之表, 正直聰明」 真善頌善祷之至
又坊後聨曰:                  
  「職方紀豫州, 控楚連秦拱冀; 月令司秋序, 生春長夏藏冬」 此切時切地之佳作也.

相信牌坊應是新鑄, 而文字則是幾百年前之舊作, 盖今人寫不出如斯文采也.  過此坊, 吾又得句曰: 「更上層樓, 更上層樓, 又有牌坊在上頭」, 一笑.  復上半百石級, 便是登西峰之缆車站「太華索道」大樓廣場矣. 登吊車之月台在三樓, 乘客還要再爬五六十級樓梯方至纜車月台也.  上午十一時正登上吊車, 車約以45度斜上山. 先上復下再上, 沿途所見遠處群峰環繞, 森列如戟, 險峻雄偉, 近處巒頭則山骨嶙峋, 壁如刀削, 其容貌幾与圖畫中之北派山峦完全吻合, 尤以大小斧劈皴法所寫者最為神似.  約十分鐘到中途站, 轉車復上, 又十分鐘至山頂站矣. 站建在陡峭絕壁上一洞穴之內. 此真首見也下車後, 沿洞中隧道而前約數十武便至洞口洞口為一石門樓, 額橫書「西峰索道」四大字, 門联曰「天生一個仙人洞, 無限風光在險峰」, 皆毛润之先生詩中句及其手筆也. 移於此處, 倒也貼切之至.  至於此两句詩, 毛伯伯也是從清人-臨川山人之色情小说<花蔭露>中抄來的.  他老人家只是將原詩中的「玉」字改為「險」字而己.   仙人洞及玉峰之風光如何, 則要起江娘娘於地下而詢之方能曉矣.  

出洞沿石磴復上, 約三分鐘便至一三义路口, 依其右沿級而上, 約百級便到西峰山脊矣. 首先赫然入目者乃山脊上之摩崖石刻「揚仁甫先生」五個大字和「借寓讀書處」幾個小字. 攷此揚仁甫即明朝著名学者揚逢春, 四庫全書有傳.  山脊之右乃往華山西峰-蓮花峰之山徑矣. 西峰海拔2083, 此段路長約三百米, 斜斜而上, 右是懸崖, 左臨峭壁, 幸山脊寬近二米, 两旁攔以鉄索, 以策遊者安全, 且部份砌有石階, 尚不難行.  由徑左遠眺, 大小光秃秃之群峰盡入眼底, 使人心胸頓廣, 有大地在我脚下, 而豪情驟起之感. 唐詩人杜甫<登岱>中有句曰: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正是最佳寫照也.  徑右乃一深谷, 谷後乃較西峰更高聳之山巒.  山坡上樹蔭濃茂, 蒼翠欲滴. 而峭壁上則石骨棱棱, 寸草不生. 一山之間, 其風貌何迥異若此, 真天地之造化也於是扶索而上. 徑上遊者, 摩肩接踵, 絡繹不絕, 老少婦孺皆有.  片時便至「蓮花峰」上之小平台矣. 回視來處, 其極目所在是一峯, 其右乃一鳥飛不下之絕壁. 峯下小徑乃往南峰 (海拔2155) 「落雁峰」之起點也.  復前, 其左為一巨石, 旁一小樓. 其右大樹旁為一三層懸空带圍闌之竭山頂木阁, 盖觀景台也.   亭後有捲棚頂之迴廊, 連接一架空於山坡上之平台, 台上市者雲集.  一鹵蛋五元, 肉夾饃廿元, 售者很会要錢也.   沿徑而前. 右一巨石, 頂作蓮花狀, 曰「蓮臺」焉其壁上俱摩崖石刻, 琳琅滿目, 唯佳者絕少. 可堪入目者僅有: 古吳-吳大澂篆之「蓮峯」二字; 光緒甲午歲督學使者, 嶺南黎荣翰書之「擢莖天表」四字; 李光漢書「金天重鎮」数字及復前處有行草「雄據關隴」及「清秀」幾字而已. 其他俱為「孫悟空到此一遊」之輩, 不堪入目者也.   石壁上有洞二, 其上者曰「蓮花洞」, 下者曰「太乙蓮臺」. 復前数武有一石臺半現焉. 臺上有一古樓閣曰: <翠雲宮>. 由前面觀之乃為一五開二進三層硬山頂木建築. 石臺下右側有小門, 額曰「又一洞天」吾欲復前, 弟云倦矣遂留憩於此, 吾乃獨登焉.  沿摩崖旁小路直前數十步便到宮之正門, 升階而出乃二樓之後庭.  庭前又一樓, 蓋此方為「翠雲宫」之正殿也. 游目四顧, 方悟「翠雲宮」為一四合院式建築, 中為庭院, 四面皆樓, 後為正殿, 前為山門, 两側為配殿. 而後殿之前庭乃山門之二樓也.  <翠雲宮>正殿為一兩層木架構硬山頂建築, 五開三進, 二樓迴廊有闌河, 楹柱門扇俱棗紅色, 外貌極古樸, 二樓闌外有大橫匾, 金色缕花邊, 藍地, 中楷書「翠雲宮」三逾尺大金字. 頗可觀.  正門外楹柱上有联曰「紫極騰輝, 瑞應八方世界; 玄天著德, 恩澤四大部洲.癸巳 (2013) ,范樺書. 相信此联應為前人所撰, 今人重書者.  大門上亦有一紅色大橫匾, 由左至右以殘體隸書「聖母殿」三字. 其內人頭湧湧, 香火至盛. 此乃現世天朝德政也.  中間庭院三面迴廊之下, 都有茶座供遊人休憩.  右面偏殿乃一古色古香之飯店, 吾窺之, 見侍應正忙於上菜, 相信在此進膳, 價錢不菲也. 迴廊簷下每一楹前都吊有一徑約三吋長逾尺之白色垂花柱頭. 柱礎作方斗形, 四面密雕花卉, 接於廊底, 中間一段長倍之, 作淨瓶狀, 瓶口貼斗面, 瓶底接一倒垂蓮蓬, 乃垂花柱之末矣. 斗礎之四角与蓮蓬以四條拱形纏枝花枝相連, 造形十分別緻. 由殿右角小台外眺, 下臨深谷, 谷底可見人家; 遠處山巒則蒼秀欲滴, 唯懸崖峭壁則如刀削, 白色山骨棱棱, 两者參差掩映, 别有奇趣, 使人不得不贊嘆天地造化之工也.  吾矯首以遊觀, 則絕嶺喬松, 崖巔古木, 紛然入目, 令人有塵囂盡滌, 心曠神怡之感.  稍憩, 由宮之左側沿一極陡偪之石階而上, 登一高於殿頂之山坡. 面前景色豁然開朗. 其前正對一巨石曰 <斧劈石>, 石中裂若為巨斧所劈開者, 上有摩崖石刻曰「斧劈石」及「劈山救毋」等字. 蓋此乃傳说中之「沉香華山救毋」故事中之巨石也.  石左侧有梯階, 沿以鐵闌以供遊者援登石頂者.  吾捨之, 沿右小徑迂迴而前, 路上不少摩崖石刻, 唯皆無可觀者盖人過留名, 國人之陋習也.  行片時, 見徑右有石坡, 上有喬松數株, 松外懸崖上有枯松一, 虬枝突兀, 鱗鬣聳現, 狀若蒼龍遊天, 与崖石相輝映, 堪稱奇絕.  口中不禁喃喃念起陶靖節之名句「撫孤松而盤桓」焉.  復前, 漸至西峰巔上之「玉井蓮花」石矣.  路旁之摩崖大字頗有可觀者. 有行草之「玉井蓮花」咸豐乙夘, 「 蓮花世界」, 「秀冠東南」, 「 極高明」李光漢書.  復前, 有「捨身崖」三擘窠大字直書於壁上, 右角上款為「北地米萬鍾题」 (: 米萬鍾, 號友石. 乃明代書畫大家及政治家, 与董其昌齐名)  左下款為  「開門李人龍刻」. 盖此石名「捨身崖」也.  其左有一与地面垂直, 而高与崖等之石壁, 壁上每隔半尺有一橫约半尺凹槽, 直至崖頂, 一鐵索懸焉, 遊者可牽索踏槽以登崖頂. 吾以輪侯攀索而登者眾, 而歸隊集合之時間緊迫而去, 亦大幸矣. 否则在此登崖而捨身, 殊為不値也.   遂遁右面之下山小徑而返. 途過絕嶺虬松, 不禁矯首游觀者再三而去.   十二時廿分返抵仙人洞, 登缆車下山焉.  十二時四十五分出站, 越鐵牌坊下山至白石牌坊脚下登小巴而返.  一時四十五分抵山脚之售票大堂.  步行往旅遊車站.  二時登車往午膳焉數分鐘車程, 便抵一豪華大飯店名「華山客棧」.  飯菜頗佳.  此是一家在華山脚下之花園酒店.  飯店大堂之後乃一大花園, 由園內可見華山遠峰, 很難得矣. 園內曲橋池沼, 竹石扶疏, 花木掩映, 又有月季苑, 桃花島等景點綴其中.  客樓則散落在花園之周圍, 似曾經精心布置, 唯略嫌俗氣耳膳罷見隔鄰一圓廳, 圓穹頂, 後俱落地玻璃長窗与 園庭鄰, 原來是一茶室.  進口處置古琴一, 两側及其後皆茶座, 有天然根雕者, 明式几椅者. 靠窗處置一博古架, 上滿置今董, 佈置頗為雅潔進內一問價, 令人咋舌, 乃退而出遊園焉. 迄二時四十五分登車離開.

三時, 車抵「西嶽廟廣場」下車, 入嶽庙前庭, 遠遠便見在高高城樓之左右两角, 各有三座竭山頂两層檐, 殿阁式之雄偉阁樓. 左面正對山門者是一長逾四十尺高近十五尺寬五尺之照壁, 磚身石礎, 黃琉璃瓦頂. 棕紅色之壁身遍嵌唐三彩陶磚花飾, 十分壯觀.  西嶽廟前山門乃明代所敕建者, <灝靈門>.  穿過<灝靈門>不數武, 便是<五鳳樓>, 其下三門, 中者為<午門>. 樓始建於明-成化而毁於嘉靖三十四年關中大地震.  清時纍修纍圯. 今樓乃1999重修者.  穿午門入, 至第三進之<欞星門>, 此門為明代木構築, 單檐琉璃瓦殿閣式, 六柱三門七頂. 為古樓閤之典形. 門有聨曰:
     「星拱北辰, 百代煙痕添氣韻; 欞瞻西嶽, 千秋文史燦光華」
<欞星門>頂之四面飛檐下之「斗拱」俱作鹿角形, 共五層, 重疊而出, 非常特别, 且十分罕見者也.   此門有幸, 還被保存淂很完整, 蓋完美的明代建築, 存世已不多矣. 門額上的磚畫寫的是<西嶽華山>風景. 庭中老柏參天, 俱百年物. 左右草坪中間, 原都應各有碑碣一座. 唯今碑已不存, 只餘龜趺 (龍九子之一, 螭首龜身, 名為贔屭) 石座而已. 第四進為一石牌坊. 与華山西峰索道站前所見之鑄鐵牌坊, 造形大小俱十足相似, 連坊額题匾, 對联都完全一樣. 相信此石者為原物, 山上鉄者為仿製品而已. 過石牌坊, 復前數百步, <金城門>. 門後两側是一大片庭園, 松柏夹道, 旁是大片草地, 其上各有完好之碑碣. 草地外是偏殿曰「東西道院」. 東道院為「冥王殿」, 西道院乃「靈官殿」. 「金城門」始建於明代, 單檐竭山頂木架構, 五間三進莊嚴疏朗. 東西兩壁上分置清代重修碑版和圖記.  階前有石獅两座, 門下有石鼓門當三對. 門聨曰
             「廟鎮三秦, 金城永固; 河延九畹, 後土無疆」.  
穿金城門, 乃一石階庭院, 其前有金水河橫貫左右, 三石拱橋曰金水橋者以跨焉. 其橋闌与河闌俱以雕花白石為之, 柱頭飾以蹲獅. 華麗非常.  越橋沿石階而前, 東西二側是偏殿, 道旁左右均有六角碑亭和四角重簷竭山頂祭亭各一. 內有清-乾隆親自撰寫之 <重修西嶽華山廟碑記>及由畢沅錄抄之<上御碑>, 即重修陝西華嶽廟之「聖旨」是也.
正前方高聳之白石臺基上之宏偉莊嚴之殿閣乃西嶽廟之正殿<灝靈殿>. 殿為一抬梁式木架構, 竭山頂琉璃瓦飛簷, 七間五進殿堂式建築面積約千三平方米, 六十八柱, 十三檩, 九梁. 為現存清代建築之表表者, 始建於明, 後毁. 今所見者乃清同治六年 (1867) 所重建者. 殿外四周圜以白玉闌干. 階正中龍紋白玉丹墀. 門匾古篆橫書<灝靈殿>三字. 其楹聨曰:
     「作廟始西京, 淑馨自昔; 侑神配東魯, 鼎運維新.
升階進殿, 举目所見者乃殿額<仙掌淩雲>四大字, 相當渾厚, 據云乃慈禧太后御筆. 殿中所祀者乃西嶽之主 - 白帝少昊或少皞是也. (註「皞」同「昊」)
按「廟後有寢, 乃棲神安靈之所」義, <灝靈殿>後不遠便是華山之神-白帝少昊及其后妃安息之<寢宮>. 宮為五間三進殿閤式木建築, 原建於清代, 今所見者乃在2011年重修者. 殿內有白帝少昊及后妃臘像, 又有白帝座, 白帝寢等物事, 其實乃一臘像院, 一無可觀者.
寝宮之後是占地極廣之「御花園」, 中有「放生池」, 「望花橋」. 大道两旁古柏参天, 俱上百年物.  沿道而前有石牌坊曰<少皞之都>. (: 皞即昊也) 此牌坊之装飾雕缕之工極為精細, 至堪欣賞. 石牌坊後便是<御書樓>. 樓五開三進, 二層重簷殿閤式建築. 階外俱環以白石闌干. 此殿建於清乾隆四十二年 (1777), 2001年重修. 進門為一石座嵌木板之大照壁, 上有乾隆帝御筆之「嶽蓮靈澍」四大金字, 徑逾二尺. 寫得莊嚴穩重.  乃紀其往西嶽蓮花峰祈雨有驗事也從殿右側繞道至殿後之花園, 步階復前, 遠處見一仿同城闕之高臺, 上有黃琉璃瓦頂之殿閣巍峨聳列, 都是多層竭山頂之殿閣式建築. 盖此乃處西嶽廟最南端, 亦是最後一進, 最宏偉的建築群 <萬壽閣> 是也. 正中為主殿, 三層飛簷, 七間五進. 兩側配殿, 重簷, 五間三進, 左右角樓為三層金字塔形建築, 樓分四面, 層層內縮, 直至尖頂. 四面簷牙高啄, 向四方八面, 分上下參差而出, 其造型之獨特及絢麗壯觀, 真令人歎為觀止也.  由御花園登阁, 須經一極陡之石階而上, 階分二段, 中一小牌坊跨焉. 階亡段正對主殿, 下段之階梯則分自左右两側而上, 以減其陡峭之感. 石牌坊雖小但還是四柱三間三樓, 樓頂装飾己見殘破矣. 正中橫匾隱約似為「厚攸之府」四字以歸隊時間緊迫故, 直奔上阁前拍照後, 即匆匆下台, 穿越御花園而出.  時牡丹花期己過, 幸園内之草本牡丹尚堪觀賞也.  步過放生池, 見池畔有<放生池碑>, 文曰「 明天啓, 春上. 河東使吉水李宣題. 華陰縣知縣xx 過御書樓, 倚「望花橋」畔之傍水白玉闌干回眺來處, 方悉身在眾香國也. 三時四十分出廟登車, 繼續遊程.

離開西嶽廟, 經两小時車程, 方抵大雁塔前廣場. 甫下車便遠遠見到大雁塔矣. 大慈恩寺處於一極繁盛之商業區中心. 不遠處見一高台便是公車站矣.  公園中一巨石上有玄奘法師之立身銅像.脸容慈靄, 身披袈裟, 身微俯向前, 左手合什, 右手持鍚杖, 眞是寶相莊嚴穿過小公園, 便是大慈恩寺山門. 門票每人50, 大部份團友都選擇去行公司, 喝架啡. 我謂雄弟曰: 「雁塔題名, 人生大事, 豈可不往」.  乃与雄弟往側門憑證購票焉. 誰料賣票的老兄看了證件, 给了我一張免費票後說 「你七十足歲, 免票」

大慈恩寺之山門是一所三間两進之單簷竭山頂建築, 看來是新建者.  山門匾額是藍地金書「大慈恩寺」四字, 軟而無力, 方思不悉何方權贵所為. 细看下款, 驚悉乃大護法, 前欽點國家主席江澤民所書, 不由「粟」然起敬焉. 看來江老爺奉祠大慈恩寺之日子已為期不遠矣. 山門联曰
「聖教自西來,竹杖回春,特開千載梵境妙法傳東土,慈雲重蔭,廣被萬劫眾生」,
:增勤師撰於大慈恩寺. (: 此联語乃禪門熟語而已, 任何地方之廟宇俱可通用也. 此聨亦見於峨嵋山-報國寺-大雄宝殿)  <大慈恩寺>史上有名, 玄奘三藏法師乃此寺之首任住持.  寺原為隋代<無漏寺>, 唐高祖武德年間已廢.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 (公元648) 太子李治為紀念其母-長孫皇后而重建, 始改現名.  此寺是佛教「唯識宗」的祖庭, 也是唐代之「皇家譯經館」所在. 今所見乃明末清初所重修者.

過山門, 道旁有鐘鼓樓焉. 稍前, 西偏殿曰「客堂」, 硬山頂五間三進木建築, 靠側牆前有大石方柱, 之花卉浮雕極精雅.  門聨曰
   「人影匆匆, 楊花柳絮随春去; 香烟裊裊,明月清風入座來>. 联句切题, 字亦佳.  
堂中擺設之供桌, 花几, 客座几椅, 件件都是精品.  壁上有時賢字畫多幀, 有頗堪入目者. 吾見一壓镜, 僅書「無盡藏」三大字, 極有韻味. 憶年前珠海唐觀挺兄曾囑為自「赤壁賦」中選數字以為印. 吾取「前後赤壁賦」讀數過, 最终為選「無盡藏」三字以應之. 真英雄所見略同也. 又倩九旬翁孔平孫老師為刻一章以贈, 兄大愜.  又一中屏詩曰
   「一自駀經入大唐, 秋風白馬賴玄奘. 千山萬水等閒遇, 譯釋傳經貴有方
     西土交流增佛理, 東方研討倍風光. 泱泱鼎立儒釋道, 古國皇皇世永昌.  
款署甲戌 (1994) 仲秋於北京, 紀念玄奘法師圓寂一三三零周年. 柳倩八十又四.  

東偏殿是「雲水堂」 联曰:
 「繁華夢裏,錦繡鄉中,舉世皆知金玉貴; 落日樓頭,清霜枕上,幾人能作菜根譚」,
署巴蒲生撰, 費伯庸書. 此联句好, 有警世意, 字亦佳

復前數武乃一兩層白玉高台, 各十二級, 中乃丹墀. 台周圍環以白玉阑干. 其上是「大雄寶殿, 殿後乃「大雁塔」矣.  由階前仰眺殿塔, 莊嚴肅穆, 氣象萬千. 不由令人心生敬仰. 上第一層台階, 其右有重十數吨之大铜鐘懸架上焉. 乃由武漢重工鑄鍛者. 復上第二層乃前庭, 「大雄寶殿」其中焉. 殿乃極樸素之単簷竭山頂, 五開三進的木建築.  有聨曰:
   「法海仰奘公, 西土亦稱大遍覺; 宗學弘唯識, 此地堪比那闌陀 」. 
[:< > 唯識宗又稱法相宗,慈恩宗,屬瑜伽行唯識學派ogācāra/Vijñāptimātratā, 漢傳佛教宗派之一,玄奘自印度傳入中國,承傳彌勒菩薩所創「唯識無境」心法,認為諸法俱「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 那闌陀」者, 印度的佛教聖地也.]   
聯句很切题,因玄奘法師自印度驮經還,譯經於此,他處不能用也.  大殿後額曰:人天歡喜」殿東西兩旁都是一列偏殿, 西面一列九間三進, 以三間為一堂. 其一曰「先覺堂, 聨曰:     「慈恩德大千秋寺; 聖地名高萬古僧.
湖南林茂林撰联, 戊子 (2008) , 寇玅言於西安. 联書俱妙.  

其二曰「示現堂, 聨曰:
刮垢磨光,普度眾生出苦海; 撥雲見,還從本性証菩提. 此联見性明心, 亦是佳作

其三曰「觀音殿, 聯曰:
  「圓通苦海,駕慈航,度眾生,除一切苦厄; 普門示現,應千身,说佛法,結萬世因缘. 內祀坐於蓮座上之千手觀音像一.  

東側偏殿建築與西同, 一列三殿, : 伽蓝殿, 甘露堂與財神殿
 <財神殿>內供奉的是文財神, 聨曰: 法門不二因緣得; 財富逾于智慧求, : xx撰聨, 戊子年金秋, 張高遠書. 字尚佳
<甘露堂>; 萬法唯識, 圓成法相; 内無外有, 妙燦空花, 句有禪理. 隸法頗可觀. 堂中供奉者蓋善信靈位而已.   
<伽籃殿> 聨曰「伽藍聖殿諸神護; 弟子佛家萬姓尊, 此聨至為乏味. 伽藍者, 寺庙也, 或指護法諸神, 如韋馱, 關帝等.  而此殿內有三像, 供奉者不悉為何神也

<大雁塔>在大殿後不數武一高台之上.  始建於唐~ 永徵三年 (公元652), 塔五層用以儲存玄奘法師從印度取回之經卷及佛舍利者. 五十年後, 武則天長安年間改建為十層, 後又圯.  迄五代後唐長慶二年 (公元931) 重修改為七層, 後又毁於地震. 今塔高七層, 方形浮屠式磚木建築, 乃明萬曆二十三年 (1604) 所重修者. 塔基台高逾四米, 塔身高六十五米. 內有木梯盤旋以登, 每層之四面皆有圓拱券門, 以便遊者凭高遠眺.  蓋唐時, 因凡新科進士及第者, 朝庭必在曲江杏园設宴以款之, <大雁塔>题名為記. 早在唐中宗神龍雁塔题名」已成風俗矣此唐代讀書人一生夢寐以求者也可以说是「登龍有望」矣所謂「一經品題, 聲價十倍」者是也. 其著者如岑參的<與高適, 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詩云: 「塔勢如湧出, 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 鹼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 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 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 俯呼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 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 宮觀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 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 萬古青濛濛. 凈理了可悟, 騰因夙所宗. 誓將挂冠去, 覺道資無窮」. 其詩氣勢磅薄, 富於哲理. 白居易在廿七歲為進士時亦有「慈恩塔下題名處, 十七人中最少年」之句.  劉滄在新科及第後, 題詩云: 「及第新春選勝遊, 杏園初宴曲江頭, 紫豪粉壁題仙籍, 柳色簫聲拂玉樓」.

吾先往台下之售票處取得高龄免费票, 然後登台. 雄弟不与焉. 由南面石門入, 光極暗, 壁上碑龕內之碑刻全不可睹, 據云是太宗李世民撰之大唐三藏教序》与高宗李治所撰之《述三藏聖教序記》, 褚遂良書者唯靠塔門入口之左有一殘碑, 猶依稀可辨. 此「雁塔題名石刻」之一是也. 字行草, 文曰: 「丙子春正月x四日,陝西左布政使,餘姚王?;右布政使,曹州王紹;左參政,巴陵柳尚義;右參政,雲中劉安;按察使,餘姚邵蕢,副使,臨潁王潤;道州,妍天衢;僉事古燕,孫脩. 公暇同遊於此. 因以紀之. 蕢書」. 文書俱劣, 乏味之極. 俱孫悟空到此一遊之輩文字. 作唐代屎塔石看可也.  

進入塔心之第一層, 則豁然開朗矣. 幾條紅色通天明柱上, 都掛上長長的對联. 取不到適當角度拍攝, 亦無暇一一細讀, 惜哉.  沿梯上塔, 不知其幾百级也. 至第三層, 中置明代銅鑄鎏金佛祖像一, 為鎮塔之寶也.  由此層四望周周景物, 其南為山門, 正對玄奘立像之背. 前中是音樂噴泉廣場, 两旁是商業大街. 北望是殿廡式建築「大遍覺臺」, 臺後是商業大道. 東西两面所見俱是庭院与偏殿. 復登至第五層, 中有佛組頭骨舍利塔, 第六層擺放的古經手卷, 及維修大雁塔時遺下之唐代磚飾. 第七層所見之明代与民初鑄造之簷鈴, 又稱「風鐸」. 於第七層塔頂券窗四面徘徊瞻眺一番而下. 此番所見景物与在四層所見者, 感覺大不相同. 古人云「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誠不我欺也.  匆匆趕回前山門外廣場登車, 時已六時四十五分矣. 我最後登車, 蓋全團廿一人, 只我一人登塔也經廾餘分鐘車程抵<唐華賓館>晚膳.


五月十三日晨六時半起, 七時半開車, 八時廿分抵非常現代化之<西安北高鉄站>. G672班車往洛陽龍門, 車開九時零六分, 單程票價一百七十四元五角. 車行十五分鐘抵「渭南北站」, 沿途極目處, 都是一望無際的平野田畴, 車行約半小時後, 始漸見山峦. 其山形之峻峭与華山不相伯仲也, 復前, 山峦漸隱, 近處則岡峦起伏, 盡是紅土. 列車速度己已升到時速320公里. 車行一小時十分後,抵「三門峽站」再前漸見人家, 已入市廛. 大樓漸見. 十時五十六分, 車抵「洛陽-龍門站」. 全程近二小時. 站外是個大廣場. 當地導遊张先生已在站門口等待我們. 人齐後領我等沿径走往不遠之電瓶車站. 沿途兩面俱食檔, 都是賣牛羊肉湯麵, 夾饃, 冰糕冷飲的. 對面是條大馬路, 举目所見, 盡是幾十層高的大樓, 都是丢空沒人住的,真諷剌.  又是買票, 每位十元, 等上車. 車之形狀像遊樂場的碰碰車, 一車載六人, 人滿即開. 沿着伊水, 由垂楊夾道的龍門大路而前, 車行三分鐘便到龍門石窟之入口處, 越過前面的龍門牌坊, 便是石窟所在這十塊錢倒真好賺之至.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十三公里. 東有「香山」, 西有「龍門山」, 伊水穿二山而北流, 故古稱「伊闕」焉隋煬帝定都洛陽, 其宮門正對「伊闕」, 故稱「龍門而著名之龍門石窟群就分布在伊水兩岸, 南北長達一公里之崖壁之上. 石窟之建始於北魏, 歷經東魏, 西魏, 北齊, , 迄今已一千五百餘載.  龕窟以建於西山 (龍門山) 者居多, 尤以唐代所建幾占總數百分之六十.  唐窟以在西山<奉先寺>「盧舍那像龕」之群像為代表. 其雕工之精湛, 氣勢之磅礡, 可稱其表表者矣!  <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 <大同雲岡石窟>齊名,合稱中國三大石窟焉.     
夲地導遊先往購票, 眾團友在入口處附近蹓躂取景. 其時適逢橫跨「伊水」的大橋上, 正有一列火車通過, 也算開了眼界.  拖拉近半小時, 方始穿過龍門牌樓, 進入景區.  牌樓者乃火車橋下之大石礎間二拱門而已.  二門間有額題曰「龍門」, 软而無力, 署名陳? 左端右看, 就是看不出那位老兄的名字. 跑去問看門口的大哥, 方悉是有儒帥之稱的陳毅手筆, 不禁啞然失笑.  過龍門不数武乃一石闕門. 二石闕間架一橫樑, 上有匾曰: 「龍門石窟」.  兩扇不到頂的紅色阙門上滿綴銅製圓門釘, 雄偉非常. 穿阙沿徑而前, 右邊都是高岩, 岩上大小石龕參差密佈. 目不暇給. 壁下道旁有石柱, 標示各名勝洞窟之名稱位置, 盖遊客指南也對岸香山在東面, 其上有樓閣, 墙朱瓦掩映於煙雲綠靄之間, 恍如仙境者, 香山寺於道旁指南中悉附近有:禹王池,潛溪寺,賓陽三洞,敬善寺,摩崖三佛,萬佛洞,蓮花洞,盧舍那大佛龕,葯方洞,古陽洞,火烧洞,皇甫公窟,極南洞及陈摶十字卷碑等等.  乃隨眾而遊焉. 首見路旁一長石池起於平地, 錦鱗其中, : 禹王池」. 池後崖壁上有樓一列, 「石樓」. 沿徑而前, 西山摩崖上下龕窟如麻. 其內之佛像人像, 大小不一, 然皆宝相莊嚴. 形神俱妙者
不久至一洞,中一矮石几,後壁上有二碑焉. 上者略小,字跡漫漶不可辨識. 下者高約二尺,寬八尺.上有缽徑大字二行. 首行八字,次行二字齊右,
                   <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署「摶」.
陳摶 (871-989) 字圖南, 號扶摇子. 活躍於五代宋初. 壽一百一十八歲. 坊間多誤作「陳搏」. 傳「紫微斗數」及「無極圖说」皆其所創.  周世宗嘗詔為大夫不就, 乃賜号曰「白雲先生」. 宋太宗時, 屢詔赴京亦不就. 傳宋太宗有「詔華山處士陳摶」詩云: 「華嶽多傳, 知君是姓陳. 雲間三島客, 物外一閒人. 丹鼎為活計, 青山作近鄰. 朕思親欲往, 社稷去無因」.  另首<贈陳摶>詩曰「曾向前朝出白雲, 後來消息杳無聞. 如今若肯隨徵召, 總把三峰乞與君」.  傳说宋太宗-趙匡胤曾在華山東峰与他博奕, 山輸了給他. 賜號「希夷先生」. 「希」者視而不見, 「夷者」听而不聞, 盖先生以善睡聞也. 或稱「陳摶老祖」, 因他與道教之始祖-老子是同鄉, 故和張道陵都同被尊為道教之始祖, 雖然他不是個「道士」而只是個「處士」. 先生工書, 常作擘窠大字, 體在楷草之間, <石門銘>, 縱橫恣肆, 無与其匹.

此「開張天岸馬, 奇逸人中龍」与另一傳世名联「海為龍世界, 雲是鶴家鄉」俱為世人千戴所傳誦者.  然由此石觀之, 實在名實不符. 其拓本之過歟, 刻手之過歟第二行大字後有三跋. 其首跋乃一七絕:
希夷先生人中龍, 天岸夢逐東王公. 酣睡忽醒骨靈通, 捥指拂拂來天風
  鵉舞廣莫鳳鳥空, 俯視羲獻皆庸工. 投筆再拜稱技窮, 太華少華白雲封」.
                                     延年題. 康定庚辰歲十二月十四日.

按史上人物有二「延年」, 一為西漢之李延年, 以善音律而為武帝賞, 後犯法被腐刑而成宦者. 曾為武帝獻歌曰「北方有佳人, 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 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 佳人難再得」. 帝問佳人為誰?帝姊平陽公主: 「延年妹也」. 其妹遂入宮, 為帝所寵, 稱李夫人. 延年封協律都尉, 兄李廣利封大將軍. 後延年以奸亂後宮被誅, <-佞幸列傳>.  另一位乃北宋之顕宦, 文學大家石延年, 字曼卿者, 以詩名考「康定」乃北宋仁宗朝年號, 此延年應為石延年無疑. 曼卿以詩名, 其書雄奇剛健, 柳骨顏筋, 自有面目.頗負時譽吾幼時讀歐陽修撰之「祭石曼卿文」至今猶能啷啷上口也.

詩後有清-陳肇鏞撰書之小字長跋, 行草, 字極秀美, 刻工上乘, 頗有二王風緻. 錄如下.
<希夷先生十字卷>當時書於「碧虛觀」, 張之「白雲堂」壁大中祥符間, 遊客竊去. 旋求得於太原, 歸臨潁張氏. 摹刻於少室之「惠公岩」, 起「希夷閣」於岩上. 度童子-焦景元為閣主, 付墨卷, 使守焉明洪武間, 歸金華宋氏. 遭黨難, 遂入内府後賜盱眙李曹國家國初, 歸陽夏謝氏道光初, 為江右-曾賓谷先生所得. 今河帥-高要蘇賡堂先生, 前在京都, 於其哲嗣笙巢侍御處, 手摹一卷.   乙丑冬, 肇鏞奉命擢守河南瀕行, 先生出以相授, 語曰: 「少室之<希夷閣>, 先時已無知其故址者. 而墨卷完美, 歷九百餘年, 殆有鬼神呵護. 豈可不壽諸貞 (王民), 俾垂久遠」任事後, 清釐庶務, 昕宵鮮暇, 未遑及也戊辰夏, 政事稍閒, 爰命僧-智水摹勒上石. 刻於洛陽縣南之「伊闕山」敬識數語, 以見先生懷古之深情, 而尤竊幸肇鏞亦得附姓名於後也智水洛陽人, 住持嵩麓「會善寺」, 精通釋典.兼工書畫同治七年歲次戊辰夏仲武進陳肇鏞謹識. 
考陳肇鏞, 字子俶. 清武進人. 道光十七年舉人, 官至河南知府, 卒於任. 嗜金石圖籍.   其後復一段行書小字跋云:
「同治丁夘冬, 璜奉檄之官洛陽往謁賡堂河帥, 評論名人墨跡因言有手摹曾賓谷都轉家藏先生<十字卷>, 在子俶觀察處, 囑為摹刻.  璜初未識其物也受篆後, 日侍觀察公暇出此卷見示語既雄奇, 筆力尤超縱入古讀觀察跋語, 始知是卷曆宋元明數代收藏家, 屢易其主. 旋得旋失. 國朝復歸南城曾氏風霜兵火, 塵劫千年. 而碎墨零縑, 展轉流傳, 迄今尚完好獨存. 謂非神靈呵護, 焉能有此觀察承河帥好古深情, 恐久而漫滅. 刻庋縣南之「伊闕山」. 傳之久遠, 金石光輝, 山川增色即謂<希夷閣>至今尚存可也. 翰墨因緣, 璜亦得附名於後, 豈非幸事耶同治七年戊辰仲夏, 黔陽-路璜敬識」.
攷路璜, 字漁賓, 又字小竹, 貴州畢節人.清道光廿五年進士, 曾任河南知縣. 此跋當於任内所書文中之觀察, 當指陳肇鏞文中之「賡堂河帥」係清末名臣蘓廷魁. 蘇廷魁 (1800/1878) 字賡堂, 廣東高要人.道光十五年進士, 二十二年, 遷御史. 咸豐八年, 率練勇數萬人於廣州斬殺八國聯軍百餘人. 同治歷河南布政使. 卒於光緒四年.  

觀罷復往前數箭之遙, 沿貼崖磴道直上, 至一石台, 賓陽三洞」所在.  洞建於北魏, 前有石台. 岩壁上下左右都是大小石窟, 壁上滿布浮雕圖像紋飾賓陽中洞內乃釋迦牟尼佛及二侍從, 二菩薩像,   洞外两側各有金剛立像一.    北洞內乃阿彌陀佛像. 頭後佛光, 火燄法輪普照.  又有「伊闕佛龕之碑」在中洞之左, 以碑頂舊有木簷, 故名. 云是唐-中書舍人岑文本撰, 諫議大夫-褚遂良書者. 唯如今碑上一片漫漶, 什麽都看不到也「賓陽南洞」龕上之釋迦牟尼佛, 衣摺鮮明, 線條流暢, 甚美. 旁配五尊主像. 一洞, 中石像頭部已不知所踪, 其外石壁有二力士像, 左者之形態筋肉, 尚清淅可見, 而右者則已損蝕不堪矣其餘大小洞窟多不勝数, 不能一一縷述.  遊罷於台上倚阑俯眺伊水, 龍門大橋就在眼前. 對岸乃是香山寺. 真有「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之感也.(此昆明大觀樓長聯中句)  
循崖側小径下山, 過「敬善寺洞」洞建於唐高宗年間, 其中石像不知何佛.  唯洞外兩力士像造形奇特, 裸胸掛飾, 短衭, 赤足, 全身肌肉賁起, 神態雄武莊肅而不猙獰. 真個中表表者.  復升蹬至「摩崖三佛龕」. 龕前石台甚廣, 始建於唐武周 (武則天國號-) 末年. 所供奉者乃三世佛. 三世者乃現在, 過去, 未來也. 皆坐, 甚巨, 膝高与人. 諸侍者立佛旁. 俱在崖上淺龕中, 雄偉非常. 工未完而武后崩, 遂止. 故此龕乃未全部完工者. 然雖未竣工, 亦可見其規模矣吾兄弟二人於「現在佛」前留影焉

崖後沿河隄漫步而前, 松柳夾岸, 伊水粼粼, 對面香山先前所見之山巒樓閣已變成小丘沙岸平橋, 又別是一番風貌矣. 行數分鐘後, 至另一景點. 由棧道迂迴上山, 沿途崖窟眾多, 佛像雕刻不勝其數. 躡百餘級而抵一台曰: 「盧舍那佛龕者」. 蓋此名乃梵文Mahavairocana之音譯, 意譯是「大日如来」. 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 「法身佛」者. 蓋因佛有「法身」報身」和「化身」三身. 其名順次乃「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是也.  故名雖三, 而佛則一耳.   龕中的「盧舍那大佛」坐像全高逾四丈. 两側有侍者, 菩薩立像各二. 纓絡滿身, 衣褶鮮明, 線條優美龕前两側崖壁各有二高逾四丈之護法天將. 其外崖壁上, 大小石龕星羅棋布. 右側壁上之護法天將, 造型完美, 神情威武. 左側崖壁之二護法天將, 則頭已不見, 上半身亦見圯損, 唯下半身猶清晰可辨耳於台畔倚闌遠眺伊水前方, 原本寬闊的河面漸漸收窄了. 對岸香山堤畔有一極長極矮之行人長橋橫跨伊水, 直抵龍门之西山.  橋下一帶都是沼澤和淺灘. 橋与遊人在水中倒影歷歷入目, 別有景緻也.  下山, 至距地約尋丈處, 階旁一窟稱「葯王洞」焉. 始建於北魏, 成於北齊, 唐有續刻因甬道兩側刻有百餘葯方而得名.  窟頂刻有三重蓮花和四身伎樂天. 正壁有造像五尊拍照而返

此「龍門石窟」之遊以時間所限, 至此而結束矣. 蓋若欲遊遍當地諸景點, 恐再多一兩天亦不可能, 且待他日夤緣再訪可也.  於是隨本地導遊張先生依原路而返. 越龍門大橋橋孔至來時之下車處, 原以為有電動車來接, 誰料張老哥說沒車了, 請大家在柳陰下散散步, 鍛練一下筋骨, 欣賞一下風景, 打道而回.  近下午一時登車,至一名「九龍酒店」者之路邊小飯店進膳. 其店前貼著廣告紙, 介紹特價小菜, 菜式有鹽菜排骨, 秘製土雞窩, 毛氏紅燒肉, 芽菜回鍋肉, 招牌牛蛙, 酸湯肥牛和潑辣黃喉.每天一款僅十元而已. 至於宴席全包, 亦不過五到六百元一席而已.   

膳罷於一時四十五分左右登車, 兩時二十分便至白馬寺前廣場. 廣場處鬧市中, 沿路兩邊俱仿唐硬山頂單簷建築, 都是商肆. 路旁攤檔林立. 有點像台北的夜市. 我等下車沿步而前, 至一交叉路口, 橫路上有一沖天式, 四柱三間三簷之木製彩樓牌坊,其額曰「歸元之路」. 道旁有賣字畫佛像, 木雕玉器及特色糕點者.  至大路之末, 乃白馬寺山門前之巨大石牌坊. 坊四柱三間沖天式, 唯單頂正中額曰: 聖教西來. 側匾曰: 禪天」「淨域. 中聯云:
    「窟贊龍門遺跡近; 寺弘象教法源長
牌坊之後, 中額曰: 慈輝溥蔭, 側匾曰: 正念」「澄觀. 中柱聯曰:
   「 榆欓傳經, 騰葉騰跡 」;簷蔔繼緒, 琇浩清徽

註:榆欓,榆木做的经箱.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昔汉明帝梦见大人於是發使天竺, 寫致经像, 榆欓, 白馬负圖, 表之中夏」騰葉: 指「攝摩騰」和「葉法蘭」二人乃白馬寺之初祖.  簷蔔乃西域植物, 其花甚香琇浩乃清代之兩位白馬寺主持, 如琇和德浩也.   側柱聯曰:
   「雲影遙迎芒隴月; 天風常送洛川濤. 
: 芒隴指芒碭山. 漢高祖斬白蛇起義之地, 興漢之始也.
石牌坊後乃一大前庭. 其後便是<白馬寺>山門. 山門是新建的牌樓式建築, 單檐歇山頂, 有三弧券門.「白馬寺」匾乃趙樸初依佛教義, 山門乃佛寺之正門, 必由一大二小之三門湊成, 蓋喻「三解脫門」意也. 「三解脫門」者乃「空門」「 無相門」及「無作門」之統稱.  寺門外庭側有一青石馬立像, 垂首, 形態溫馴. 相傳為漢代馱經而還之白馬, 故寺名<白馬寺>. 然該石馬實為北宋太師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馬也, 1935年始移於此者.  我團友, 一位退休的美國華藉軍人 Peter Chan (他能說一口流利台山話, 但連自已的中文名字也不會寫) 一時興致大發, 表演騎馬, 不過樣子很狼狽, 蓋騎馬難下也.    白馬寺山門外側的另一面有個小牌坊, 坊前是一道沒水的小金水河和三度小金水橋, 具體而微者也.
於是購票入門, 導遊張先生說此「山門」只有門前後幾塊帶蓮花荷葉紋的石板是古物外, 其餘都是新的. 山門之後為一庭院.  其右一池, 周以石闌, 中一石拱橋飛駕, 池中有三層蓮花噴泉依中軸線而前乃一組由南至北之建築物, 依次為天王殿, 大佛殿, 大雄殿, 接引殿, 清凉台和毗卢阁等. 兩側還有鐘鼓樓, 門堂, 雲水堂, 客堂, 齋堂, 祖堂, 禪堂及方丈院等.
順步而前, 首至<天王殿>. 殿乃單簷竭山頂, 五間四進, 殿閣式建築.  此殿元代原為<白馬寺>之舊山門, 明代改為<白馬寺>之前殿, 在前另築山門. 殿外草叢中有斷碑立龜趺上焉. 殿內供一明代之漆雕彌勒佛坐像, 置於一清代帖金龍紋木龕中, 兩側乃清代泥塑之「風調雨順」四大天王, 故名焉.   殿楹柱聯曰
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日日攜空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 此聯乃一般寺廟之<彌勒殿>, 不知為何置於<天王殿>.  後殿祀護法-韋馱菩薩. <韋馱殿>額曰<護國佑民>, 隸體. 聯曰
     「金剛杵最無情, 三界魔羅皆攝伏; 清淨身長護法, 群生善惡自分明
庚寅之春穀雨, 陳永正撰聯, 老鐵書.聯書俱妙. 
過天王殿, 兩側有鼓楼於石台上焉. 樓方形, 重檐歇山頂, 灰瓦彩. 鼓樓額曰<釋源鼓音>, 楷書. 鐘樓額曰<馬寺鐘聲>, 行書, 字甚佳. 「馬寺鐘聲」乃古洛阳八景之一也. 有云山門內的東西兩側, 近鐘鼓樓處有「攝摩騰」和「竺法蘭」, 吾未之見也.  兩側偏殿. 有「擴建弘化處」即著人捐錢之地方, <法場請香處>乃小賣部之美稱. 門前有聯曰:
      「動靜由心,須向此中求解脫; 風光在眼,更從向處覓源流
聯句很好, 頗有禪機, 置於小賣部, 實在不倫不類. 最右側有一免費茶水供應站, 德政也.
再前乃明建之<大佛殿>, 殿坐於石階上, 單檐歇山頂, 五間四進. 前後殿脊各有「佛光普照」和「法輪常轉」四字. 内供一釋迦牟尼佛, 文殊普贤二菩薩, 迦叶阿難二弟子及二供养.  後殿祀觀音菩薩像, 真是滿殿神佛, 其內善信眾多, 插針不下, 吾於門外取景即去之.  其楹聯曰:
      「一點塵心, 咫尺靈山臨法境; 三千世界, 去來劫海認蓮臺
上款: 「庚寅 (2010)夏日」,下款: 王蛩堪撰,沈鵬書」. 句頗佳. 殿之後壁与兩側山牆俱以楔型漢磚砌成, 甚罕見也.
穿大佛殿右側之月洞門而前, 至一大庭園, 其間老樹婆娑, 濃陰蔽日.  高台之上, 乃白馬寺之主建築<大雄殿>. 殿係唐建, 毀於民革. 今者乃七十年代初新建之五間四進, 懸山頂建築.内供釋迦, 阿弥陀, 药師「三世佛」, 韋馱, 韋力二天將及十八羅漢像.元物, 由北京故宮慈寧宮移來者. 聯曰:
       「耆闍崛山接嵩華翠嶺 阿耨達水通神甸八川.
其解謂印度之聖山和中國之嵩山和華山係一脈相連者,印度河水与中國之八大河流是相通的.: 庚寅夏x<白馬寺>集「聖教序」句.  按 <聖教序>乃唐太宗為玄奘法師譯成的<瑜伽師地論>寫的序文, 由僧人-懷仁收集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字跡而湊成全篇文字者. 款?八十又八於?.  殿內前楹柱聯
      「天地獨為尊, 三界導師, 拔有情苦, 慈雲垂世界
       功德逾恒沙, 四生慈父, 與眾生樂, 法雨潤群萌
此聯平仄句意似有欠通處, 當有請教於高明.
其側有一觀音殿, 額曰<慈航普渡>. 楷書寫得渾厚, 似為舊製. 行草聯曰:
         「貝葉演真如, 萬劫塵埃開覺路; 蓮花生妙相, 九天雲水煥慈光.
署徐長鴻撰. 句字俱頗佳, 惜筆力稍弱耳.  

又有 <玉佛殿>, 內供大玉佛一尊. 隸書門聯曰:
成佛而已,有情眾生,別無他處可安住;當機即了,無窮法界,自具一心盡攝收有禪理.

又另一小殿, 匾額只拍到一小半, 猜是<客堂>, 聯曰:
    「魚魚而至, 隨拈皆是空門事, 法法曰歸, 先覺無非妙海心. 
倒也切題之至也, 亦是佳制

過了大雄殿, 其後乃一所建在二層石階之上之極簡樸小廟.三間兩進, 硬山頂.  <接引殿>. 殿始建於元代, 清同治年間毀於火, 光緒時重修. 內供「西方三聖, 即阿彌陀佛, 觀音和大勢至菩薩. 其門聯曰:
     「人生難得, 佛法難聞, 一念橫超, 各教乘推為勝異
      眾樂易生, 淨業易行, 三寶圓滿, 諸善信務要真誠.  
此實九華山「復興庵」之門聯也. 唯易一二字耳. <復興庵>聯錄如下: 「人生難得, 佛法難興, 一念橫超, 各教乘推為勝異; 樂邦易到, 淨業易行, 三心圓發, 諸善信務要惟真」.

<接引殿>後一箭之遙便是一高近二丈之青磚高台, <清涼臺>.臺始建於漢.其下兩側有階以登至其半後, 復從中以登其頂.階旁俱圍以石闌, 圖案極其精美. 穿<清涼臺>頂之門樓, 乃一庭院, 院中有放生池, 花木掩映, 有二碑焉. 旁有配殿, 其前為主殿毗盧閣」焉. 閣重簷竭山頂, 五間四進. 相傳初為漢明帝少時讀書處, 後為僧廬.內供華嚴三聖」即毗盧遮那佛, 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兩側為千佛壁龕, 佛像用香灰鑄成.共五千零五十. 兩側配殿分別是攝摩騰殿竺法蘭殿.內有二高僧的塑像. 毘盧閣門聯: 
  「臺湢法雨柏翻風, 括有清涼氣氛; 閣銜三光池吞月, 混是毗盧法身.
此聯勉強將清涼臺, 毘盧閣二景嵌入聯中, 平仄句意都十分欠妥. 且「湢, , , 混」四字用得尤其不當. 吾試代改成: 
   「臺渥法雨柏含煙,有清涼意; 閣遍慈雲池映月,現毘盧身. 諸善信以為如何?
遊罷下臺, 隨導遊張先生沿旁徑而前, 道旁一僧立像, 左手曲臂握拳於胸,右手握禪杖拄地, 未悉其名. 像後一殿名「法寶閣」者, 「釋源陳展館」. 閣建於高逾丈許之石台之上. 台下左右有之字形階級可登, 中有圓拱券門可進. 遂入內一遊焉. 展館主要乃以模型圖像形式介紹白馬寺之源流演變及歷代主持而已. 實亦無物可觀者. 按圖文所介, <白馬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 乃漢明帝為款接以白馬馱經而至之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而建者. 亦是當時的「皇家譯經院」. 中國第一位出家人乃東漢之「嚴佛調」, <白馬寺>協助譯經. 第一位在<白馬寺>受戒出家的是曹魏時期的漢人「朱士行」, 中國第一位尼姑是西晉的「仲令儀」, 法名「釋淨儉」. 以後歷代名僧霄駐錫於此者有 漢朝的「支流加讖」「竺佛朔」, 曹魏的「曇柯伽羅」, 晉代的「竺法護」, 北魏的「佛陀扇多」「寶公」, 北齊的「慧光」, 唐朝的「道岸」「少康」「國救」, 金代之「棲岩彥公」, 元代的「福裕」「龍川」文才」慧印」和「法洪」, 明朝的「無譚 」「圓朗」, 清朝的「如琇」「正覺」, 民國之「德浩」「自如」及近代之「海法」和現任主持「超凡」. 吾以慧眼觀千年佛史, 可證知歷代的佛教名宿, 俱是入世之智者 通人. 不論朝代政局如何嬗變, 其地位絲毫不為動搖. 真是深得「政教合一」之旨.「任從天下亂, 我佛自無憂」也. 善哉善哉!

出館復前, 眼前景物豁然一變, 恍如置身「影城」焉一組一組的佈景, 塔樓, 廟宇, 廣場, 雪白的牆壁和楹柱, 金壁輝煌, 不同形式的尖頂高聳入雲蜂湧而至. 首先入目者是緬甸的大金塔, 再前是泰國廟中的四面佛廣場. 還有泥紅色圓拱頂的印度廟. 吾心中很不是味, 如此佈局, 直是煮鶴焚琴, 把白馬寺的價值都貶低了. 導遊張老哥說中國的遊客都說這兒很抵玩. 買一張票, 遊遍中, , , 緬四國寺院, 真不虛此行也. 吹漲, 也渾賬之極.  現代中國之文化淪落如斯, 誠可悲也.

遊罷「影城」, 沿石牌坊前之大街市集, 直走到旅遊車站. 約三時半登車離開白馬寺往洛陽高鐵站. 以時間鬆裕故, 途中順遊覽一興建中之不知名唐代城樓. 樓之中門額曰<定鼎門>. 古城樓對面是片極大面積之新建築群, 都是十多廿層之大廈式民居.可惜空無一人, 當地人稱為「鬼域」, 此乃盲目發展地產頂目之後遺症也. 古城樓右旁乃一河. 時正微雨, 居然還有數釣者在河岸持傘釣魚. 此仁者樂水之謂歟!  

四時半離開唐城, 順道往一小店購手信. 五時抵高鐵站, 五時半開車. 站內有電動升降機以便旅客上落. 但居然有大陸女乘客在其中大解, 為女團友以手机偷拍出示眾人,為之嘆為觀止. 七時半左右返抵西安.八時十分抵<369烤鴨王酒樓>晚膳.有一鴨三吃. 有片皮鴨, 手撕鴨及鴨湯. 團友中有人說湯有異味, 不知為何. 吾笑云: 「此鴨尾湯也」. 眾為絕倒.  此為全程最豐富之一飧矣.

五月十四日, . 晨五時起收拾行裝, 準備早飧後退房, 蓋今日乃此遊之最後一天矣.   五時半下樓早餐, 時飧廳尚未有食物供應, 乃出而往酒店之庭園散步一番. 院中正清理園池. 臨水之露天餐檯, 環境幽雅. 酒店門前有甚大之太湖石山一, 不俗也於酒店大門前取景留念七時半離開, 往遊全程最後之景點「漢陽陵」.  

八時半車抵「漢陽陵」矣.<漢陽陵博物館平面圖>中所見, 我們此遊只是往參觀在圖左上角的「東闕門遺址」和「景帝陵]外圍的地下「陪葬物外藏坑」而已. 先往在露天開挖中之「漢陽陵-東闕門遺址」. 遺址乃一大土坡耳, 上架帳蓬以蔽風雨. 旁一畢直之大墓道稱「司馬道」, 英譯是「Sacred way. 英文比中文通明白多矣. 道旁都是樹木, 一頭是通往陽陵山坡的台階, 另端不知其止也. 「闕門」是城觀祠廟入口兩側的裝飾建築, 源於商, 盛於秦漢, 衍至明清遂止.  「闕」亦主人身份之象徵, 天子用「三出闕」, 諸候用「二出闕」, 百僚用「單闕」.  今在南門出土者乃「三出闕」也「單出闕」多以幾層方形石材或磚作身, 其頂則仿木架構單簷殿廡頂, 雕鑿紋飾而成之, 高僅尋丈而已.  「雙出闕」之制亦同之, 唯在單闕旁出一更高更大之闕耳, 頂則單簷, 重簷均有.  「三出闕」因乃天子所用, 故其制實殿閣之變體. 多為在高聳之石台上構以三座相連而高低不等之小型殿閣而為之, 飛甍雕簷, 非普通石闕可比也. 宋岳飛<滿江紅>詞之末句待從頭收拾舊山河, 朝天闕」中之「天闕」,乃指「三出闕」, 蓋乃天子之代稱也.  在已挖開之坑道中, 已發現闕門之外牆及門框, 牆身皆支以鐵撐, 以防崩塌也. 此地在我等遊客眼中, 乃一工棚而已, 無可觀也
稍留, 即沿<陵墓前廣場>之墓道登階 (墓道由此前階至陵寢長九百公尺). 於階上返視, 面前乃長一千二百公尺之「司馬道」. 據云道旁樹林之後, 還有上萬個漢墓未經開挖者. 沿階旁一往地面博物館首先入目乃一<漢陽陵>模型和在牆上一極大竹簡,以隸書寫下一篇「漢陽陵的簡介」, 抄錄如下:

「漢陽陵是西漢王朝第四位皇帝劉啓和王皇后周瑩異穴的合葬陵園. 陵園規模宏大, 占地約二十平方公里. 地上和地下的文物遺存異常豐富. 現已探明, 僅僅圍繞帝陵封土的四周, 就有呈放射狀分布的外藏坑八十一座. 它們長短不一,內涵各異,充滿著神秘色彩.一九九八年,考古工作者對帝陵東側北部十座外藏坑進行了挖掘清理,出土了各種陶俑,動物陶俑,生活用具,糧倉,兵器,車馬給,璽印封泥等珍貴文物數萬件. 從出土器物的內容, 分布以及封泥, 印章上的文字推測, 這些外藏坑的設置很可能具有某種象徵意義.代表著當時中央政府的不同官署和宮廷內設機構, 是西漢時期宮廷文化真實而形象之再現. 雖然這裏所能看到的十個外藏坑對于整個陵園的埋藏來說只是冰山一角. 一代帝王畢生營造的地下王國, 也許需要幾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 才能完全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但是這畢竟是一扇打開的窗口. 透過它可以看到一個兩千多年前的盛世王朝正在向我們緩緩走來」.
出廳復沿一極長之斜斜甬道, 進入地下展廳 <-陽陵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  參觀<外藏坑>的陪葬物展館內的溫度濕度都由電腦控制, 乃在中國之博物館, 尤其如此規模之地宮中,實為首見者也. 參觀者隔著玻璃地板觀看坑內陪葬器物, 有陶製人俑及豬牛馬羊狗等牲畜俑, 陶罐, 各式容器, 獸骨, 玉壁和木車輪, 馬車, 漆木箱及紡織品遺跡等. 其中一未完全開挖之長坑, 前面密密麻麻的都是排列整齊, 僅上半身出土的兵俑. 橫列十二人, 縱列約五十人. 單這坑的兵陣已有六百個陶俑了. 坑後是一群豬和一大堆大大小小的陶罐又陵東十三號坑, 乃展出之十條外藏坑中之最長者.  全長94, 3, 2.5. 分為東西二區,東區二層,分置彩繪之山羊,綿羊,家犬,狼犬,大豬,小豬,牛馬等動物陶俑千多件.西區有木車之殘腐遺跡,陶谷倉,,壺及動物骸骨以及「太官丞印」 . 攷「太官」即御 膳房也. 估計此坑乃糧食倉庫. 最後是一個經重新修整之短坑道, 木地板上擺放了一列出遊之車隊俑, 三乘各由四頭灰馬牽曳之二輪車, 後牽一木靠椅, 上罩彩色圓傘, 左右二宦者隨焉.  地宮外藏坑之遊至此畢矣. 方形陵墓之四周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外藏坑, 我等此遊只看了十個.
     
出坑至另一地面展廳, 觀出土的編鐘, 玉璧及祭祀用的各種禮器, 小陶俑和製作陶俑的模具, 真人大小之文官俑, 武士俑, 舞女俑, 動物和家禽俑. 經修復之木製四馬車及出土漢印之放大拓本等, 一一拍照為記. 然燈光效果差, 僅存其大略而已

至此刻, 西安洛陽五天之旅完滿結束. 上午九時十五分車離開<漢陽陵>景區, 不廿分鐘已至機場. 進內即与雄弟同往柜台排隊, 驗証後取票, 隨即過海關.  我排長者列, 很快便到海關柜台, 一位女關員看了看我回鄉証, 正要在机票上蓋印時, 雄弟在的行列猛喚我, 原來他發覺我倆的回鄉証調錯了. 馬上取我証与關員掉回雄弟者還他. 那女關員一臉尷尬, 喃喃地說, 怪不得你相片那麼年輕. 這小插曲倒也好玩之至. 航机十一時卅分升空, 天氣很好, 在窗口俯瞰西安市郊, 拍照留念. 此遊完.